已有安信基金账户, 立即登录 服务热线:4008-088-088

安信基金李君: 追求长期胜率,不沾运气的光、不吃运气的亏

来源:未知    作者:点拾投资    时间:2022-07-29 09:34:49

安信基金

2022-07-29 09:34:49 

640.png

导读:张翼飞和李君的“黄金搭档”,已成为“固收+”领域的旗帜。

他们共同管理的“固收+”产品,规模超过了500亿①,并且打造了极佳的客户口碑。以他们管理的旗舰产品安信稳健增值为例,缔造了连续6个年度收益超5%与连续季度正收益的记录②。对于备受瞩目的业绩,他们总会谦虚地强调,这并不是管理目标,只是具有偶然性的历史结果。

偶然性的背后,总存在一些必然性在支撑。这与他们对风险收益比的极致追求息息相关。

张翼飞和李君的“固收+”投资体系,更偏向于自下而上的方式,这和传统自上而下做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的方法,有比较大的区别。他们会从风险收益的性价比出发,去找到特定时间下,比较便宜的资产(便宜对应性价比角度,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低估值)。在看到风险收益比较好的机会时,就自然会买入这类资产,而非自上而下的配置策略。比如,2021年对转债的投资,就完全是基于自下而上的考量。

他们认为,“固收+”投资最重要的目标,是通过做好资产管理让净值能持续创出新高,尽可能让任意时点买入的客户,在持有一定期限后都能赚到钱。事实上,张翼飞和李君无论是两人搭档还是单独管理的产品,成立一段时间后能给出让投资者满意成绩,用实际行动实现投资目标。

在“固收+”领域,李君是独特的存在。2017年9月加入安信基金前,他就已从业12年③,包括5年券商行业分析与7年私募研究投资经验,更像是权益基金经理的发展路径。

李君坦言,当初加入团队的主因,是张翼飞为人诚恳,且对投资有很多独到的思考。两人都特别重视规避风险,希望打造出亲朋好友买进来也没压力的产品。经过多年合作,张翼飞和李君互相促进,变得更加全能,也建立了团队成熟的“固收+”管理体系。

构成一个人投资框架的,必然是他的种种经历。李君的职业生涯有三段经历:早期的卖方分析师,中期的私募基金投研管理,以及现在的安信基金混合资产投资。这让李君从理解企业,到理解市场,再到理解资产。

在李君的选股体系中,有两个特点。第一个是他强调高性价比,选的股票自然要比较便宜,而便宜的价格要么出现在系统性风险的末端、要么在公司或者行业周期的底部,通常都带有一些逆向投资的角度。李君告诉我们,能确认的是股票是否便宜,但不能确认的是,股票什么时候会上涨。

这就带入了他的第二个特点,善于利用好权益的仓位。李君强调,在大部分时间权益仓位要留有一定余地。假设20%的权益仓位上限,通常只需要用到15%就行。这么做会牺牲一部分收益,但能够让组合在机会来临时,有承担风险的能力。反之,不少“固收+”产品越是下跌,风险预算会越少,反而因为无法承担风险,要在底部降低仓位。而大部分收益,都是来自对风险的承担。

李君认为,识别比预测容易。自上而下通常会预测宏观周期的波动,从而对资产进行配置。而自下而上要做的,就是识别机会和风险,这是相对容易的。李君还强调“不要沾运气的光,也不吃运气的亏”,通过足够的分散,把影响组合收益的运气因素长期剥离。这也是为什么,他管理的产品最终能呈现出非常稳健的正收益曲线:因为留下的都是稳定的阿尔法。

作为过去几年发展最快的基金公司之一,安信基金打造了“固收+”领域的“金字招牌”。作为团队核心之一的李君,对投资的理解、多资产的理解、市场的理解,都有其独到之处。就像他自己说的,每一段经历,都会带给人认知的提升。

上海疫情期间,李君在公司驻守了两个月。回顾这段经历,李君没有提及困难,而是说自己有了更多安静思考的时间,帮助他想通了一些困惑。

这也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一类基金经理:沉稳笃定,不断地思考、持续地精进。

 6401.png

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李君的投资“金句”:


1.我在卖方的时候,研究的是企业价值。在私募的时候,研究的是市场。现在,我研究的是对资产的理解。每一段经历都非常有价值,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投资。


2.我们的投资框架主要解决“固收+”投资中最难的两个问题:1)如何控制回撤;2)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。


3.我们的框架是:1)底层资产要买得便宜;2)收益来源要多元化;3)系统性风险要规避。


4.我们赚的是“有合理性、无必然性”的钱,认识到这一点,阶段性的逆风属于情理之中,关键要对长期的胜率有信心。


5.预测和识别最大的区别是,识别比较容易,预测比较困难。


6.我们能确定的是股票是否足够便宜,但不能确定等待多长时间,触发价值发现的过程有时候是随机的。


7.在投资过程中,我们要权衡的是这个波动是否值得承受。如果长期潜在空间很大,那么短期的恐慌是值得承担的。


8.尽量把股票的运气成分排除,我不想沾运气的光,也不想吃运气的亏。


9.如果高估值和流动性收紧同时出现,就需要警惕。


10.每增加一样工具,可能复杂性会多一些,也会让我们收益的稳定性增强一点。


理解企业,理解市场,理解资产


朱昂:你的从业经历很丰富,拿过新财富分析师,也在私募做过投资总监,后来又来公募基金负责混合资产投资,能否谈谈这其中一些重要的经历?

 李君  我的经历,可能和传统的基金经理发展路径有些区别。不过,每一段经历都非常有价值,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投资。

我在卖方的时候,研究的是企业价值。在私募的时候,研究的是市场。现在,我研究的是对资产的理解。

职业发展路径的特点,让我做资产配置的方法,和传统自上而下的模式不太一样。我们思考问题,都是从自下而上的视角出发,偏微观的打法。

过去这些年,大家对企业管理、对行业竞争格局、对公司本身关注度是非常高的。我在卖方做行研的时候,就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:如何理解全市场的股票。

譬如通过基本面框架,只能覆盖1000只股票左右,但对其他3000多只股票涨跌表现无法理解。这些不被卖方和买方覆盖的大量股票,股价表现也有自己的运行规则,不能简单归结为随机性和非理性,只是有时候是脱离基本面的。

因此,我很喜欢霍德华·马克斯的思想。他不仅提到了基本面研究,也提到了第二层思维——如何理解市场,我在私募的工作经历中得到了很多启发。

来到安信基金开始管理“固收+”产品后,在逐步摸索的过程中,我们建立了一套比较清晰的投资框架,主要解决“固收+”投资中最难的两个问题:1)如何控制回撤;2)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。


朱昂:在这个过程中,你对投资的理解有没有一些变化?

 李君  投资的过程有路径依赖,大家都说投资是认知变现,但认知是你经历的积累。每一个阶段的经历,都帮助我积累不同层面的认知。刚开始在卖方,更多思考如何挖掘公司的亮点。到后面在私募理解了市场的层面。再到今天在安信基金做“固收+”,理解了不同资产的特征。

每个层面对我而言都是一次突破。今天,我更多地去研究资产的整体,不像过去那样盯着个体。相当于把盯个体的具体细节,放在总体的角度上做深入比较。这样,就能够从全局出发,做好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比较,构建出胜率更高的组合。


独特的自下而上“固收+”体系


朱昂:混合资产是非常难做的,这里面涉及资产类别很多,客户要求也很高,能否谈谈这一块的投资框架?

 李君  “固收+”是一个产品属性的概念,不是一种投资的概念。做“固收+”相当于做一道菜,用不同的原料组合在一起,可以咸一点,也可以淡一点。

“固收+”和纯股票型基金相比,思考的出发点差异很大。股票型基金最关注的是收益参数,包括收益率的相对排名等。而“固收+”我们要看双参数,用更小的波动、更小的回撤去实现特定的收益目标。因为客户是随时申购的,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买在高点,而忍耐长时间的浮亏。

我们做“固收+”产品,最基本的目标是希望客户买入后持有一段时间就能赚钱。这就需要落实到两个具体的参数:1)产品的收益;2)回撤或者波动尽可能降低。结合在一起,就是风险收益比。只不过这个风险收益比不是在资产层面体现的,而是在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上体现的。

这就像解方程,我们把目标确定以后,在选择资产的时候,就自然而然会去选择风险收益比高的资产。比如在过去几年,我们会拿一些看上去潜在收益不是特别高的、偏稳定的行业,偏大盘价值的股票。很多人问过我们,为什么不选像新能源这种成长性行业?其实,这些行业龙头在早期还比较便宜的时候,我们是拿过的。

在选股时,我们首先会考虑股票的下行风险有多大。举个具体例子,假设有一家公司,它的下行风险只有5%,潜在年化收益预期是15%;另外一家高成长公司,市场好的时候预期收益25%,但是下跌空间是15%。如果你愿意承担更高的波动去获得更好的回报,显然会选择第二家公司。而我们会选择第一家公司。

“固收+”产品和纯股票型基金相比,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:仓位变动的灵活度更高。“固收+”如果把股票仓位从10%提升到15%,就已经是50%的变化幅度了。相比之下,纯股票型基金的仓位水平是比较恒定的。

这也带来了两类产品的差异,权益基金思考的是如何在仓位恒定的条件下,把收益做高;“固收+”产品思考的是如何在特定的波动环境下,利用好仓位的灵活度,把收益做高。

特定的波动和特定的仓位差异,意味着选择的品种是有差别的。因为特定的波动下,可以去多持有一些低波动的品种,把仓位比例提高一点;而持有成长的品种,仓位比例就要更加谨慎。所以,我们选择所有标的时,都强调风险收益比。

第二个要求是,我们怎么样从总量上去控制波动。控制波动无非是收益来源多样化。比如说股票和债券,天然有一定的对冲性。我们要把有限的工具利用好,比如说我们安信稳健增利、安信稳健汇利等“固收+”产品是可以投港股的,也可以作为分散收益来源的资产。包括转债,也是很重要的阶段性收益来源。

最后,当市场有系统性风险的时候,我们需要进行躲避。择时本身挺难的,但是特别重要的、值得警惕的时点,还是能够辨识出来,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主动的风险控制。

总结一下我们的框架:1)底层资产要买得便宜;2)收益来源要多元化;3)系统性风险要规避。


朱昂:“固收+”自下而上看资产,这点和许多基金经理的方法不一样,能否展开谈谈?

 李君  我们最朴素的想法是,只有找到便宜的标的才买。这意味着,有些资产是交易性的,不是长期配置的。

最典型的是可转债。可转债日常也是有波动的,市场特别恐慌的时候,价格会被市场打到低位,这个时候我们觉得非常有参与的价值,自然而然就会拿出一些仓位做配置。随着市场对它重新认可,估值水平上升,性价比没那么高了,我们就会选择兑现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是否投资某个资产,取决于其价值相对于价格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。

这种自下而上的比较,并不是预测未来,而是比较当下。比如站在今天,我们去看可转债也好,不同风格、不同行业的股票也好,我们不断去寻找一些相对便宜的资产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去调配比例。

我们做的是识别,不是预测。预测是基于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、行业景气度,去判断哪些资产未来会有表现。预测和识别最大的区别是,识别比较容易,预测比较困难。

当然便宜不一定意味着马上会上涨,估值高和低,和这些标的上涨和下跌,是两个概念。短期看来,相关性不是那么强,甚至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。这就需要一定时间的忍耐,而且忍耐多久是不确定的。所以,我们要通过收益来源多元化的方式,去扛过忍耐的时间。


朱昂:安信基金的“固收+”市场上口碑很高,你和张翼飞是怎么成为搭档的,在投资过程中如何分工以及互相促进?

 李君  我和翼飞是大学同学,认识很多年了。当初加入团队也没考虑那么多,主要是冲着翼飞过来的。和翼飞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,他为人非常诚恳,对资产管理有很多非常独到的思考。我们管理“固收+”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原创的方法,比如说风险预算等。

在初期,我负责权益和转债为主,偏权益方面,因为我的履历是从股票行研路径过来的。翼飞是负责全面的管理,包括固收、权益、大类资产配置。

一开始我们对“固收+”的想法没有现在这么清晰。我们围绕着怎么样做风控、仓位要不要加减,不断碰撞出结果。当这个投资体系逐步完成之后,它就相当于一个箱子,我们不断地去寻找标的,往箱子里面填即可。我们现在具体的工作,已经过渡到不断找标的,不断找投资机会的阶段了。

在日常投研工作中,团队非常开放和融洽,也在互相学习和提升。由于我们的体系自上而下大类资产配置占的比例很少,大家主要在做自下而上标的选择。在分工层面,团队没有规定每个人只能局限在某个领域里。我们通过自下而上选择纯债、转债、股票三大类资产,根据产品的定位构建出组合,不会因为共同管理还是单独管理产生较大差异。每个人的背后,都有团队合力的支持。


不沾运气的光,也不吃运气的亏


朱昂:“固收+”收益弹性来自股票,能否谈谈你是怎么做选股的?

 李君  我们在大部分时候,做的是逆向投资。我们希望投资标的,定价是比较便宜的,提供的赔率足够高。而便宜的东西,只有两种情况下出现:

1)熊市末期,市场特别悲观的时候。多数公司估值都在历史最低分位数,遍地黄金。虽然投资者普遍情绪上非常恐惧,但是定价上是比较便宜的,多数股票的性价比是不错的。这个阶段也是一种逆向投资,逆的是大众的情绪。类似于2018年底,但这样的时间点很少出现。

2)行业或者公司的周期底部区域。大家对于当下的预期是悲观的,才会在二级市场交易出很低的价格。这时候的逆向投资,不是认为市场是错的,而是看到了中期改善的变化。比如说周期性行业,行业低迷的时候,股价也在底部;行业鼎盛的时候,股价也在高点。

我们能确定的是股票是否便宜,但不能确定等待时间多长,触发价值发现的过程有时候是随机的。比如说,2020年底我们买煤炭股,并无法预见地缘政治等因素触发了煤炭价格的大涨。

此外,我们还需要鉴别价值陷阱,排除管理层瑕疵、商业模式问题带来的“假性便宜”。


朱昂:逆向投资需要时间等待,但“固收+”又需要更快地创新高,如何把两者相结合?

 李君  第一,股票市场特别恐慌的那一段,下跌幅度很大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。大多数时候,是短期V字型的波动,比如说今年二季度市场就呈现了这样的特征。相比之下,2018年那种持续一整年的熊市,压力就会很大。

市场真正恐慌的时候,是值得去承受一些波动的。我们收益的来源和增强,是要通过承受波动去换取的。在股票的投资过程中,我们要权衡的是这个波动是否值得承受。如果长期潜在空间很大,那么短期的恐慌是值得承担的。

第二,我们的“固收+”产品策略,追求的是性价比。指数越跌仓位应该越高,指数越高仓位应该越低。但现实情况是,“固收+”有约束条件,导致越跌,风险预算越小。

我的做法是留有一定的风险冗余。比如,我能够忍受3%的回撤,15%仓位的股票正常波动20%,就到3%了。而20%的波动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。所以在日常管理中,我可能不拿15%的股票,而是用10%股票仓位代替,换取在恐慌波动中,有继续加仓的能力。

最后,在微观操作层面,会有一定程度的止盈。这样股票阶段性跌下来时可以加仓,等到涨起来后,再兑现一部分收益。


朱昂:如果要管理一只权益基金,你会怎么做?

 李君  股票的做法可能跟现在是相似的。但可能会有一个问题,它不容易在某一阶段出类拔萃。我更希望长期的风险收益比能够做得足够好。

长期而言,要尽量把股票的运气成分给排除,我不想沾运气的光,也不想吃运气的亏,追求长期的胜率和赔率是靠谱的就行。投资最怕的是犯大错,在某一阶段净值的回撤过大,如果用稳定的、分散度够高的模式,是不太容易犯错的。

当然不犯错的另一面,是尝不到好运气的甜头,“固收+”产品可以这样。但是对于股基,大家很多时候还是要看排名,要去追求锐度的,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。


少做预测,多做识别


朱昂:“固收+”投资对回撤控制极其重视,你如何控制回撤?

 李君  第一种情况是,我们是否能够识别出市场有系统性风险,2018年就是系统性熊市。系统性风险来临时,我们会把仓位降下来。

第二种情况是,市场没有系统性风险。一般来讲,我们的仓位回撤大体控制在风险预算范围内,在这个基础上,围绕个股做一些交易性的收益增强。更重要的是看选择标的抗跌性,防御性是不是足够好。


朱昂:你怎么把对市场的理解,纳入到投资框架上?

 李君  分两个角度,一个是利用市场,另一个是防御市场。

举个例子,我们看到20年底到21年初,机构抱团股涨得非常疯狂。21年2月份以后,市场有转向,机构抱团股一直回调到现在。而21年之后,国证2000指数反而涨得很好。

预测未来很难,识别当下相对容易。2020年,能识别出是公募基金发展大年,带来投资行为的一致性。到了2021年初,也能识别出这一批机构重仓股,涨幅很明显、估值很高,而国证2000走势出现明显背离。

因为沪深300是机构的业绩基准,国证2000成分股主要参与的群体是大众投资者。同时表现出的衍生影响是,在21年初可转债尤其是偏债性的中小盘转债,成了重灾区。我们对此产生了一个基本认识,就是估值偏离很有可能在未来产生修复。

最关键的是寻找到一些真正便宜的标的。在那个时点,贵的是一些机构抱团股,便宜的是中小盘股票,而我们通过中小盘转债参与了这样的市场机会。


朱昂:能否分享2018年熊市和2022年一季度控制回撤的做法?

李君 今年上半年市场下跌,客观来讲在年初是无法预料到的,至少不会判断今年有系统性风险。2018年熊市,我们比较早看到了风险,也是过去那么多年鲜有保持长期低仓位的阶段。

站在2018年初,我们看到了两个变化:1)大家熟悉的标的,经过16和17年上涨,估值水平不便宜,处在比较高的历史分位;2)资管新规去杠杆,意味着流动性的收缩。

一边是流动性收缩带来的杀估值风险,另一边是贸易摩擦带来的杀盈利风险。所以,我们判断市场可能产生一轮下跌。

而在2022年初,我们看到国内的流动性比较宽松,判断不会有一轮大熊市,但市场下跌的速度和力度超出了预期。在市场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,我们坚定持有偏价值的股票,在这一轮调整中受损程度较小。

需要强调的是,做择时很不容易,我们无法保证对每一轮市场下跌都看得清楚。但如果高估值和流动性收紧同时出现,就需要警惕。


通过丰富收益来源降低波动


朱昂:“固收+”终究是混合多类资产的组合,能否谈谈组合构建上你是怎么做的?

 李君  对于每个产品,我们首先会有一个风险控制要求,最常见的是回撤水平的要求。所有的组合构建,要在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的情况下,设定一个类似风险预算的指标。在这个指标之下,去做风险资产配置。

在组合构建的过程中,我们要对持仓标的的潜在下行风险进行评估。比如转债,偏股型的转债和偏债型的转债,同样的仓位,可能潜在下跌空间的差别会很大。偏股型转债基本上可以当做股票看待。

在做组合管理时,我们并不是去严格限制股票的比例,或者转债的比例。我们实际上严格限制的是,资产潜在的实质下跌空间。比如说成长股,哪怕1%的仓位,它的潜在波动可能高于大盘价值股1.5%的仓位。

对此,我一般要预留一定的空间。比如说某一个产品,我希望它最多不要跌3%,常规仓位可能在正常波动时只跌2%,另外1%的预算空间用来应对市场的极端情形。

总体而言,我们的组合更多的是自下而上对持仓做核算,而不是对整个产品自上而下做约束。


朱昂:你们近年发行的持有期产品较多,比如安信稳健汇利,是出于怎样的考虑?

 李君  以安信稳健汇利为例,底层的组合与安信稳健增利差异不大,只是加入了一年持有期的设计。这几年我们发现,投资者大量赎回的阶段往往是产品净值的阶段低点;而积极申购的时候,往往是某一时间段业绩比较好的时候。作为管理人,我们希望投资者可以拉长持有时间,获得较好的投资体验。持有期产品更多是有这方面考虑的,淡化了投资者的主动择时,以时间换空间,同时在收益程度和波动承受度上,让投资体验更好一些。

此外,我们这两年发行的产品,也普遍开通了港股通投资范围。按照我们自己选择股票标的的原则,A股市场估值普遍会更高一些,港股更容易找到足够多的标的。在短期波动方面,港股与A股投资者结构不同,也会有一些分散度。

我们通过在两个不同的市场配置底层一样的资产,能够降低股票端的波动。另外,我们选择的一部分公司,是在两地上市的,通过溢价率去做一些交易,能够给个股带来增强。长期来看,也是一种降低波动、增强收益的方式。


朱昂:安信基金的“固收+”已经有很好的口碑,你们也管理了较大规模,未来对于产品线有什么新想法吗?

 李君  我们现有产品线里,理财替代型的“固收+”存量比较大,可能也是市场需求最集中的地方。我们的产品线布局已相对完整,未来主要的进步方向,一方面是不断地把研究做扎实,稳住业绩,这是最核心的问题。

另一方面是在投资工具与策略模式上做一些补充。所有的混合资产投资,最终的方向是希望独立性的利润来源越多越好。公募基金目前能用的无非就是股票和转债等。当然股票市场很大,足够我们去做很多事情。

但每增加一样工具,可能复杂性会多一些,也会让我们收益的稳定性增强一点。未来随着其他金融工具放开,或许可以通过期货或者期权去抵御极端风险,也是值得探索的领域。


“固收+”是对思考模式的转变


朱昂:你从业已有17年了,有哪些对自己提升较大的重要时点吗?

 李君  一是从卖方行业研究员到买方私募的时候。相当于我眼中的市场,从几百只股票,上升到上千只股票。原本我有很多困惑的地方,比如为什么很多股票能够涨得如此疯狂,为什么有些时候市场如此恐慌。在这一阶段,我大体理解了市场的多样性。

二是做了“固收+”投资后,思考股票的角度和纯粹做股票投资不一样了。我们会从包括纯债、转债在内的多类资产去看待股票有没有吸引力,这对我的思考模式影响很大。


朱昂:投资生涯有没有一些“至暗时刻”,如果有,是如何渡过的?

 李君  特别艰难的时刻,应该是2021年上半年。那段时间我们持仓的价值股,被市场所抛弃,市场的风格非常偏向于成长板块。其中有基本面的原因,也有市场交易性的因素。这个过程也触发了我们的思考,如何去应对逆风的阶段。

我自己获得较大的启发是,需要去扩展多样性的利润来源。2021年上半年,我们投资了一些可转债,这些标的期间表现还不错,抵消了持仓股票阶段性的压力。

每个人的投资生涯,都会有不顺利的时候,原因是多种多样的。对于特定标的,如果确实看错了,只能及时认错并不断地去提高。但也有可能从长期的角度看,自己并没错,但市场的认可需要时间,这种时候就得想办法坚持住、熬过去。


朱昂:那么你是怎么熬过去?

 李君  我总结了两个办法,一是心理层面,二是技术层面。心理层面重在坚持,要充分理解长期和短期,必然性和偶然性。很多时候,我们赚的是“有合理性、无必然性”的钱,认识到这一点,阶段性的逆风属于情理之中,关键要对长期的胜率有信心。技术层面,尽量通过一些方法减少逆风期出现的频率,如丰富利润来源做平滑,“固收+”产品本身也要求我们尽量做到这一点。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,有时会相对牺牲一些锐度,所以要做取舍。


朱昂:听说上海疫情期间,你在公司坚守超过一个月,如何坚持和克服种种困难的?

 李君  我在公司待了两个月,那段时间收获还挺大的。疫情期间市场也不好,每个日夜都在公司反而挺安静的。平时市场涨涨跌跌和日常生活琐碎事情也有一些扰动,反而是在那段时间,我能沉下心来去梳理很多标的。还把自己一些没想通的问题搞明白了,对自己而言是很大的跨越。


朱昂:投资压力很大,如何抗压?

 李君  我们现在压力还好,“固收+”产品波动天然会小一些。我们选择的这些标的,整个组合隐含波动率不是那么大。我觉得做“固收+”,不要把自己限制在特别有压力的环境下。如果压力太大,说明配置出了问题。我们不断调整组合,就是不断释放风险的过程。

最大的压力,是不可见的风险。意料中的风险,不会构成压力。


朱昂:投资之外,有什么爱好?

 李君  投资已经是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了,不只是在交易时间,日常也占据了很多时间。当然,梦想总会有很多,我现在的想法是多陪陪家人,因为疫情两个月我也没怎么在家。在这个基础上,将来如果有时间,可以到处去看看,毕竟这个世界很大。


朱昂:平时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?

 李君  早些年,我特别喜欢读投资类的书。但是现在读的没那么多了。有些时候书是越看越薄的。我从霍华德·马克斯的书中学习到很多东西,安静的时光,读一读他的投资备忘录,会把自己代入到特定的时光,是个很好的体验。


朱昂:有什么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人生原则吗?

 李君  做一个正直的人,保持诚恳,这是最基本的原则。无论生活、工作还是投资,我觉得只要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到位,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太差。


注①张翼飞与李君合作管理产品2022年二季报规模500.68亿元


注②季度正收益仅为过往业绩的展示,不代表未来收益表现的保证。安信稳健增值A自2015年至2021年的完整年度业绩/基准增长率分别为:3.90%/2.92%(自生效),5.20%/4.51%,8.78%/4.50%,5.10%/4.50%,11.40%/4.50%、5.79%/4.51%、7.53%/4.61%;2015Q3至2022Q2完整季度业绩/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分别为:1.40%/1.24%,2.26%/1.16%,1.83%/1.13%,0.28%/1.13%,2.73%/1.14%,0.28%/1.14%,1.79%/1.12%,2.16%/1.13%,1.98%/1.14%,2.58%/1.14%,1.40%/1.12%,0.89%/1.13%,1.90%/1.14%,0.82%/1.14%,5.66%/1.12%,0.63%/1.13%,1.88%/1.14%,2.82%/1.14%,0.68%/1.13%,0.42%/1.13%,1.98%/1.14%,2.60%/1.14%;2.17%/1.12%;1.13%/1.13%;2.90%/1.14%;1.14%/1.14%;0.98%/1.12%;1.51%/1.13%。基金成立日:2015-05-25。基金历任基金经理为:张翼飞(20150525至今),李君(20171226至今)


注③李君任职经历:历任光大证券研究所研究部行业分析师、国信证券研究所研究部高级行业分析师、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研究部投资研究员、太和先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研究部研究总监、东方睿德(上海)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投资部投资总监、上海东证橡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经理。现任安信基金混合资产投资部总经理


风险提示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,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承诺。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认真阅读《基金合同》、《招募说明书》等法律文件,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,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、投资期限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,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。